如何有效借鉴、转化中国画的传统意境、语言,是九十年代以来国画界特别致力的课题。在晓峰的作品中,我看到他试图在这两方面对传统资源进行转化的努力。《鹿王本生》系列作品无疑受到魏晋、唐代敦煌艺术传统和山水画的启发。画者又试图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精神内容,展开新的语言探索。《鹿王本生》系列体现出对语言品质的追求。这样的追求从晓峰大学时代开始,多年来始终没有被轻易放弃。研究生阶段对中国画材料、肌理的系统研究与实践,近年来对中国传统壁画、特别敦煌壁画的研究经验,对晓峰近年来的语言探索起到重要作用。难得的是,材料、肌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没有导致对表现和技法的炫耀,而是被节制、限定在有益于获得语言质量与作品表现力的范围。在巧妙运用多种技法的同时,画家严格控制作画的程序和肌理效果,努力追求洗练而丰富的画面品质。可以看到,画家不断试图把技法拉到“语言”层面,而非物质化地突出所谓“肌理性”。他所追求的理想是:肌理不是作为肌理出现,而是作为传达作品意境的手段、媒介,“自然”转化为贴近中国画语言感觉的舒服状态。画面显示,作画过程和肌理的运用处于画家高度的控制状态下,努力追求一种内在的节制品质。
《鹿王本生》系列的用色也令人印象深刻。墨色和其他色彩间的配合关系处理得既谨慎又大胆。画家也尝试调动更多新鲜的色彩要素营造意境。大色调间的对比关系运用得非常好,在处理上显示出明确的意识:往往鲜艳的暖色隐含着青黛色,配以深厚的底色,构筑出新颖的色彩关系与审美感受。整体而言,画家试图在糅合运用诸多传统绘画语言、技法因素的同时,追求表达一种明澈纯净、凄美宁静的色调面貌,并着意通过色彩本身塑造一种精神上的动态性与隐在的危险感。这般不同凡响的意境与精神感觉来源于艺术“转化”与创造的艰苦努力。
当代彩墨画该如何突破包含着现实感、精神趣味到语言层面的种种困境,承担起应有的责任?如何有效借鉴、转化传统资源,以更有力地表达当代经验?《鹿王本生》系列显示出的画家在现实经验和语言层面的意识自觉、努力方向与已经获得的进展,特别值得被肯定与鼓励。这或许能对当代国画探索提供有益的经验。晓峰的探索虽刚刚开始,但已经呈现更高的标准和更为深远的承担意识,相信这会引导他走向更为坚实的探索道路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